不可變性是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核心特性之一,意指資料一旦被記錄於區塊鏈,將無法再被修改或刪除。這項特性透過密碼學雜湊演算法與分散式共識機制加以實現,確保區塊鏈系統內的資料完整性與可信度。不可變性讓區塊鏈具備防篡改保障,使其成為保存關鍵資訊及執行智慧合約的理想平台。
不可變性的概念源自密碼學及分散式系統理論。在傳統資料庫環境,管理人員多能隨時修改或刪除記錄,而區塊鏈憑藉獨特設計突破這項侷限。比特幣作為首個成功落地的區塊鏈系統,將不可變性設定為基本屬性,後續幾乎所有區塊鏈項目皆沿用此一特點。早期密碼學者研究防篡改資料結構,例如默克爾樹(Merkle Tree),奠定了區塊鏈不可變性的理論基礎。
不可變性的運作機制主要依靠雜湊函數與鏈式結構。每個區塊都會包含前方區塊的雜湊值,連接成一條不可斷裂的鏈。任何針對歷史區塊的篡改行為都將導致該區塊雜湊值變動,進而影響所有後續區塊的雜湊值,使攻擊者必須重算全鏈資料,這在計算上幾乎不可行。此外,分散式網路的共識機制要求絕大多數節點驗證並同意每一個新區塊,進一步保障資料的不可篡改性。
儘管不可變性具有顯著優勢,卻也面臨一些挑戰與風險。首先,錯誤或非法資料一旦登錄區塊鏈將永久保存,可能引發合規疑慮,尤其在「被遺忘的權利」等隱私法規考量下。再者,絕對不可變性未必適用於所有業務場景,部分應用可能需要受控的資料更新機制。此外,理論上區塊鏈不可被竄改,實際上仍可能遭遇 51% 攻擊等威脅,尤其在雜湊算力不足的小型網路更為明顯。因此,設計區塊鏈系統時,往往需要在不可變性與實用性之間取得平衡。
分享